
本文转自:中国体育报配资公司门户网
张何杰 张彦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已指出“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强调人性与品格的启蒙应从幼年开始。现实中,家长们在孩子处在幼儿和儿童青少年时期时容易忽视身体活动所蕴含的情感体验与人格养成的作用。
教育的真正起点,应当源自那些最贴近生命、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游戏与运动。幼儿在一次次追逐与协作中,学会等待与尊重;在竞争与失败里,习得理解与担当;在奔跑和跳跃中塑造人格,在游戏和运动中涵养人性。幼儿体育正帮助孩童们把抽象的善恶、规则、责任,转化为真实可感的体验,成为他们初识世界阶段中便于接触的、丰富且有趣的人性课堂。
多重关系 体育助幼儿理解世界塑造人格
幼儿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通过游戏等幼儿感兴趣的方式,结合安全、卫生等措施,以促进幼儿人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究其本质,幼儿体育不是“幼儿+体育”的机械叠加,更非成人体育的缩小版,它首先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家长、老师在养护幼儿的同时,要在教化的工作中引导人成为善者,而在“养子使作善也”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幼儿体育成为受教育对象于幼儿时期开启塑造美好人性的教育的重要手段。
幼儿体育通过让幼儿的身体做出具体的动作来探索和感知世界,探索和感知的过程中,幼儿因体育触达了人与人、人与物、身与心等关系,反映出幼儿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既是教育实践,又是社会活动。
体育是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围绕上述关系和作用过程产生的人际互动中,幼儿获得的体验均建立在幼儿的全身感官参与相应行为的基础上,但幼儿体育不等于身体教育,身体教育是幼儿体育所涉及的维度中较初级的层面,如果将身体教育视作幼儿体育的全部,这样的幼儿体育其实是体育教学,而非体育教育。
另外,幼儿体育的过程是融合保育和教育于一体的过程,包括安全防护、卫生保健等,这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亦有区别,简言之,幼儿体育是通过身体促进人性发展的教育,其本质在于以运动为媒介,以游戏为方式,以人性养成为目标,最终指向是培养完整的人。
多个维度 人性教育含在每次体育游戏里
在调动幼儿全身感官做出相应行为以开展幼儿体育的工作中,游戏是首先应考虑的实现方式——游戏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由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其次,游戏是幼儿体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在根据既定游戏规则开展的幼儿体育活动中,孩子所收获的也不局限于运动能力的开发——以运动强健体魄,在探索中感知世界是身体教育;以游戏遵守规范,在实践中内化准则是规则教育;以角色承担任务,在体验中懂得担当是责任教育;以分工互助协作,在群体中学会共处是合作教育;以竞赛面对输赢,在历练中磨炼心志是竞争教育;以坚持克服困难,在挑战中塑造坚毅是意志教育。
正是这些维度,构成了幼儿体育润物无声的人性培育功能,让孩子在自由、真实、生动的体验中培育完整人格。
多方协作 激活幼儿体育的人性教育功能
近年来,从国家战略到法律保障,政策暖风正向幼儿体育吹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首次明确提出“推进幼儿体育发展,完善政策和保障体系”;《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要求每日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刚刚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则从场地、设施、健康保障等方面为幼儿体育活动提供了法理依据……重视幼儿体育已成为社会共识。
但在现实实践中,重视幼儿体育的实现方式存在部分偏差。比如一些幼儿园将体育异化为展示表演,“动作整齐”成了评判标准,游戏被训练取代,兴趣被规范压抑;教师或机械带操或彻底“放羊”,缺乏教育介入;课程同质、流程模板化,儿童在重复中丧失探索欲……种种随意应付与形式至上的行为让幼儿体育、快乐体育沦为空洞。当幼儿在体育中无法获得自由、尊重与成长的空间,体育育人的本质也就无从实现,人性的培育更是无从谈起。
要让幼儿体育真正承担起人性教育的重任,就要形成家庭、幼儿园与政策的同频共振。家庭层面,家长应摒弃体育只是蹦蹦跳跳的狭隘认知,理解跌倒中的坚韧、流汗中的成长、冲突中的社交智慧,这些也是幼儿成长中的宝贵必修课;幼儿园层面,教师应突破“带操”“放羊”模式,将体育视为育人的重要场域,在游戏中引导幼儿体验规则、责任、合作与担当,助力其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政策层面,需在顶层制度上强化支持,不仅在评估中凸显体育育人的价值,还要加大力度培养专业师资、保障场地设施,营造一个安全、富有挑战、充满人性温度的教育环境。
在塑造有温度、有情感、有担当的完整的人的起步阶段配资公司门户网,幼儿体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背景板,而应是人性教育的初舞台。如此,教育才能更好地为未来社会托起最坚实的人性基座。
阳美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